今天是:

2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材料化学

2个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

党建思政

学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思政 >> 学习教育 >> 正文

追寻红色根脉 激扬青春力量——化学化工学院师生赴井冈山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发布日期:2025-05-27    作者:     来源:     

巍巍井冈,苍松如炬,云雾间涌动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血脉。5月24日至25日,化学化工学院组织2024级研究生、本科生团学干部、红井冈班学员以及辅导员、班主任共计150余名师生赴井冈山开展红色精神寻根之旅,师生们走进革命热土,在先烈精神浸润的山水间接受沉浸式党史教育。

烈士陵园:台阶上的信仰密码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肃穆庄严,陵园门前,49级台阶与60级台阶层层叠叠,博物馆讲解员声音哽咽:“49级台阶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60级台阶寓意着烈士陵园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60 周年时建成并对公众开放。每一级台阶都是先烈用生命铺就的信仰之路!”在镌刻着15744位烈士姓名的汉白玉碑墙前,学院党委书记康云峰带领师生敬献花圈,向死难烈士默哀、三鞠躬表达深沉的敬意。白菊轻颤,哀思如潮。“师长张子清受伤后把最后一点盐留给伤员消毒,自己却因伤口溃烂英勇牺牲……”讲解员讲述的革命故事可歌可泣,在场师生无不泪湿衣襟。

革命博物馆:油灯中的传承

革命博物馆内,一盏锈迹斑斑的油灯、一件补丁摞补丁的灰布军装,将时光拉回烽火年代。恰逢一群系着红领巾的中小学生在此参观,稚嫩的提问声与师生的讲解交织。两代人同上一堂历史课的场景,让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华感慨:“红色基因的传承,就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密码!”

革命旧址:触摸历史的温度

在毛泽东同志故居,木桌上一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手稿复印件,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98年前那个普普通通的夜晚,仿佛看到毛泽东同志在昏暗的灯光下,眉头紧锁,思索着中国革命的未来。八角楼的灯光不仅照亮了著作,更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小井悲歌:竹片镊子里的生命礼赞

“没有麻醉药,伤员咬紧木棍;没有消毒液,石灰水就是救命药……”讲解员在小井红军医院描述的场景,让师生们震撼失语。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130多名红军伤员集体殉难的悲壮史实,令松林呜咽。部分同学轻抚无名墓碑:“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5岁,和我们一样风华正茂啊!”当我们看到曾志同志“死后不开追悼会,遗体供医学研究”的遗嘱,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我将无我!”

八角楼灯光:照见初心与使命

茅坪八角楼的木质窗棂透进缕缕阳光,那些充满历史痕迹的桌椅静默伫立,恍惚间,仿佛看到毛泽东同志伏案写作。让我们不禁深思:当年这里点燃的是思想的火种,今天我们实验室的灯火,能否照亮科技强国的征途?返程途中,大巴车穿越黄洋界的云雾,车窗倒映着青春脸庞与苍翠群山重叠的剪影。红井冈班成员在朋友圈写道:“井冈山的红,是鲜血染就的底色,是永不熄灭的基因之火。作为化工学子,我们既要造‘中国芯’材料,更要铸‘中国心’精神!”

篝火晚会:青春与历史的交响

夜幕垂落,群山隐入墨色,在井冈山红色研学基地,同学们围着篝火,学院党委书记康云峰手持火把环绕一周,同学们纷纷伸出手与他击掌,这一掌,是红色火炬的接续,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是红色精神的永恒。随着篝火晚会拉开序幕,同学们唱起红歌跳起舞,现场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仿佛在向山上长眠的革命先辈诉说:如今的祖国,繁荣富强!如今的人民,幸福安康!

革命历史永流传,井冈山的杜鹃年年盛开,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当化学方程式遇上红色基因,当实验室灯光接续八角楼的星火,这片红土地孕育的信仰之力正化作新时代青年攀登科技高峰的磅礴动能!

(文:胡森辉 ;  图:学生会新媒体部;   审核:张华、康云峰)